大數據下的智慧水利發表時間:2022-07-15 10:33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在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中,需要不斷地適應、利用、改造和保護水環境。 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沒有改變自然環境的能力。人們逐水草而居,擇丘陵而處,靠漁獵、采集和游牧為生,對自然界的水只能趨利避害,消極適應。進入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后,隨著鐵器工具的發展,人們在江河兩岸發展農業,建設村莊和城鎮,遂產生了防洪、排澇、灌溉、航運和城鎮供水的需要,從而開創和發展了水利事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利事業也不斷發展,并成為人類社會文明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為著不同的目的,修建了大量的各種類型的水利工程。在許多江河上建成了數以萬計的水庫,總庫容達6萬億立方米,大大增加了對徑流的調節能力。通過水庫、堤防、河道整治、分蓄洪水等綜合措施,提高了許多江河的抗洪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在水利行業應用的日趨廣泛,水利信息化采集、分析、業務處理等方面產生的數據量急劇膨脹,形成了 水利大數據: 指產生于各種水文監測網絡、水利設施、用水單位和水利相關經濟活動,并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高效傳輸、分布存儲于各地存儲系統、但又可以快速讀取集中于云端、實現深度數據挖掘并可視化的海量多源數據總和。 大數據在水利中的應用 1、水資源管理-地表水體調查、地表水體動態監測、水文地質調查、水資源評價積雪覆蓋調查等; 2、水環境監測-水體富營養化監測、懸浮固體、油污染、熱污染; 3、水土保持-土壤侵蝕調查、水土保持規劃、土壤侵蝕治理、水土保持監督等; 4、水利工程監測-工程選址、工程進度監測、工程效益評估; 5、防洪抗旱-洪災監測、洪災后評估與重建、旱情監測。 實時防汛決策支持 系統解決六大問題
實現汛情24小時在線監測與預警,提升防汛人員應急響應能力,有效降低災害風險。
綜合氣象、水雨情、工情、工程安全、視頻、險情等情況,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則對洪水進行科學調度,對各類險情進行及時搶護,以達到確保生命安全、把洪澇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的目標。
實現水庫、河網洪水提前預報,為物資調度及人員轉移提供可靠依據,有效提升指揮調度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可以模擬災情,提高災情的預見期,提前做好危險區域人員轉移。
實現防汛機構、人員、物資的高效合理調配,全面保障搶險安全,有效減少社會經濟損失。
為防汛指揮提供規范化、流程化應急響應基礎環境和信息化手段,確保應急響應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短信等多種方式向社會公眾及時發布汛情災情,提升民眾防災減災意識,最大程度降低災害風險 動態監測系統 采用行業領先的物聯網感知、信息融合、大數據分析、在線云計算等多項尖端技術,構建水文、地信、計算機等多學科、多專業融合的專業計算數學模型保證計算精度,并利用實時數據(如內河水位等),對計算結果進行誤差綜合實時校正,提高計算精度。 區別于傳統指揮調度管理,防澇減災全工作流程在系統中實現,以可視化的方式,支持在線進行“看、問、做、評”防汛決策工作流程,支撐各個政府協同單位、公眾服務、保障機構等工作。 下一篇智慧水務方案——生產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