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利的基礎-數字流域發表時間:2020-07-03 10:50 智慧水利的基礎-數字流域 智慧社會的發展引起高度重視 智慧社會建設引發新思考?習近平指出,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 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 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水利信息化發展現狀 國家或行業層面都明確提出了對水利行業在自動化、信息化技術的建設和應用要求,努力實現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技術進步發展步驟。 數字流域平臺在智慧水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國家大數據戰略、水十條、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水功能區劃、水資源承載力保障、河湖長制等,推進管理科學化 高科技手段 遙感(RS)數據收集系統 (DCS)全球定位系統 (GPS)地理信息系統 (GIS)模型計算 三維技術 多媒體技術 移動通信技術 流域自然環境要素: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流域人文環境要素人口、經濟發展、產業布局人類活動及影響土地利用、水環境質量狀況、流域排水排污、流域涉水工程 透徹感知流域信息流域大數據管理模式應用服務整合,業務協同豐富決策手段,提高決策水平 數字流域建設思路 (天)遙感監測(空)無人機監測(地)地面監測、無人船監測(智能)以高海拔無人化自動感知+物聯網云化感知相結合 大數據 整合流域內各級各類相關數據,建立流域信息資源目錄,實現流域信息資源共享交換,流域信息資源的深度應用。 大地圖 空間數據萃取:提取水系數據、居民地數據、交通數據等,空間數據分析,動態可視化展示 大模型 機理關系:水循環,洪水形成過程,生態水文過程演變等模型集合:水文計算模型、水動力模型、水質模型、流域生態演變模型、 風險評估模型……以空間多級流域精細化管理為業務單元,以全業務動態模塊化管控為技術方向,以解決管理中實際落地問題為導向,建設區-市-縣聯動云化、管理運維一體的智慧應用 數字流域平臺在智慧水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數字流域建設目標 感知水-分析水-模擬水-預測水 結合區域經濟發展,考量水利可持續發展,有效支持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實現多級流域科學化管理流域監測感知化 流域資源共享化,流域業務一體化,流域決策科學化,流域監控規范化,流域信息可視化 數字流域建設初步構架
技術為業務服務 解決:信息資源匱乏,基礎薄弱,水資源稟賦差,超載嚴重,水環境承載能力低,污染嚴重生態空間不足,功能退化部分河段防洪能力不足,隱患猶存,區域協同管理能力薄弱,亟待加強 數字流域--大地圖:實現時空立體地圖大數據支撐平臺
大地圖:結合區域空間分布的實際情況,建設涉水空間數據的集成,可實現圖屬一體化,支撐水量、 水質、水生態等要素信息的多維可視化,讓每一處水體都立體呈現,構建數字化立體沙盤 原始采集:遙感影像數據、傾斜影像數據、外業觀測數據、文本資料…… 加工處理:DEM、DOM、三維模型…… 解譯提取:洪澇淹沒范圍、旱情分布、土壤侵蝕因子、蓄水量、水質參數…… 空間數據可視化,應用展示接口,模擬仿真推演服務 讓流域業務員管理每一處水,都有模型計算,輔助流域管理智能化 流域地貌形態特征 流域幾何特征分布,河流類型與分布特征,湖泊形成與演變規律,物質、能量演化規律等,流域土壤類型與分布,流域泥沙運動規律 地表侵蝕過程 流域自然地理過程 流域內地貌、植被、土壤和地質等的演變流域內降水、蒸發、氣溫、日照、水循環規律、水環境、河流的演變流域物質降解規律 ,流域合成與分解代謝,生態水文過程 人地關系 人類活動對流域各種問題的影響規律,流域地理環境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流域土地利用模式,流域水土流失過程,流域代謝功能演變過程,環境水文過程,生態水文過程. 數字流域--大模型:實現流域尺度智能化分析的中樞 建立業務深度融合模型、方法和分析核心層建設:和構建數據、算法業務模型融合體系,通過數據挖掘、信息融合、模擬分析、虛擬現實、場景分析、深度學習等手段,構建集知識發現、評估評價、預測預警、業務融通、科學決策為一體、快速響應的智慧水利大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