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水務發展白皮書發表時間:2020-04-21 14:00 智慧水務的概念 在我國“智慧城市”加速建設的大背景下,智慧水務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是促進水務行業技術進步和管理轉型,實現運營與服務精細化、智慧化的重要支撐和保障。智慧水務是在水務信息化的基礎上高度整合水務信息資源并加以開發利用,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智能設備感知水務企業生產、環境、狀態等的全方位變化,對海量感知數據進行傳輸、存儲和處理,實現海量數據的智能分析,為水務企業生產、經營、服務和管理提供服務決策支撐,從而達到“智慧”狀態。智慧水務涵蓋了水文、水質、水資源、供水、排水、防汛防澇等各個方面。智慧水務具有實時感知、全面整合、智慧應用、協同運作等突出特征。智慧水務,是這個傳統行業在現代信息技術進步的大環境下的必然產物,它是對外提高水務企業服務能力,體現民本思想的一個重要理念,也是對內提高水務企業內部管理手段的技術創新。 背景與意義圖 1 支撐智慧水務的信息技術1.2 智慧水務發展背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水生態治理難度日益加大的背景下,轉變城鎮水資源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以更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更人性化和智慧化的發展模式補齊水務建設在城市一體化建設中的短板,這體現了解決關鍵性矛盾的大局意識。1.2.1 行業發展:水務建設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短板”自 2008 年“智慧地球”理念被提出后,許多發達國家積極開展智慧城市建設,通過互聯網將城市中的水、電、油、氣、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資源信息有機連接,進行智能化響應,更好地服務于市民生活和工作等方面需求,更好地改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在我國,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并強調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實現新型城鎮化的目標,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13 年 1 月 29 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召開的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創建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公布了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在智慧城市框架下,智慧水務概念應運而生。 環境壓力: 水,正在成為一場危機我國面臨著嚴重的水危機,具體表現為:(1)水資源不足與浪費并存據水利部發布的《2016 年中國水資源公報》顯示,我國水資源總量為 32466.4 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只有 2361 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1/3,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在我國 600 多個城市中,目前有 400 多個城市供水不足,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有 110 個,城市年缺水總量達 60 億立方米。一方面,水資源貧乏;另一方面,節水管理狀況也不樂觀,水資源的低效使用、跑冒滴漏等1.2.2 政策導向:智慧城市建設已是“國家大計”2014 年 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年)》(簡稱《新規劃》),明確提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第一次將智慧城市納入國家級戰略規劃,代表著智慧城市建設正式成為國家行為。《新規劃》明確提出要發展智能水務和智能管網,實現城市地下空間、地下管網的信息化管理和運行監控智能化。2014 年 8 月,科技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著重提到了水和水務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水務是體現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2015 年 12 月,國家標準委、中央網信辦、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智慧城市標準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及應用實施的指導意見》( 國標委工二聯 [2015]164 號文件 ),以加快形成智慧城市建設的標準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充分發揮標準和評價對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引導支撐作用。2016 年 12 月,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2017 年 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戰略。城市水務,關系老百姓的生存與健康,智慧水務在整個智慧城市鏈條中處于核心位置,水務行業的發展日益成為城市文明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國內供排水的信息化起步整體較晚,近幾年雖然獲得快速發展,但是仍然不能滿足智慧城市的要求。智慧水務具有信息化高效運作的特點,成為了我國傳統水務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 智慧水務建設的意義 “智慧水務”的概念雖然在嚴格意義上并非內生于水務行業,但作為全球信息技術革命與水務行業結合的成果,“智慧水務”系統將成為政府治理水環境問題的有力“抓手”,水務行業轉型優化的“加速器”,民眾參與城市管理的“公共平臺”。1.3.1 善政:政府部門對水務監管的“抓手” (1)助力智慧城市建設,實現科學決策智慧水務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水務的建設可以有效促進智慧城市的建設,提升城市信息化建設水平,推進“十三五”規劃有關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等政策的落實,推動城市實現綜合管理和科學決策。尤其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建立“智慧社會”的總體目標的情況下,智慧水務系統的建設就更加具備了生態環保、智慧發展等重要歷史內涵,為國家對水務工作的監管和決策提供了一個有效“抓手”。 (2)提高辦事效率,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智慧水務是現代服務業的基礎平臺,是政府服務職能的重要窗口,通過智慧水務的建設將大大提高辦事效率,提升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 (3)改善城市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導致我國城鎮供水管網系統中的漏損率高達 15%-20%,其中,大部分城市的實際漏損率在 20% 以上,甚至達到 50%。若以平均漏損率 20% 計算,我國水務企業一年的漏損水量超過 100 億立方米。(2)水污染嚴重據環保部發布的《2016 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在全國地表水 1940 個評價、考核、排名斷面(點位)中,Ⅰ類、Ⅱ類、Ⅲ類、Ⅳ類、Ⅴ類和劣Ⅴ類分別占 2.4%、37.5%、27.9%、16.8%、6.9% 和 8.6%。在 6124 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水質為優良級、良好級、較好級、較差級和極差級的監測點分別占 10.1%、25.4%、4.4%、45.4% 和 14.7%。(3)“大水淹城”內澇頻發近幾年,在極端天氣常態化背景下,“大水淹城”事件司空見慣。據住建部資料顯示,2007-2015 年間,全國超過 360 個城市遭遇內澇,其中 1/6 單次內澇淹水時間超過 12 小時,淹水深度超過半米。南京、武漢、廣州等城市都曾多次出現嚴重的城市內澇,造成嚴重損害。5圖 2 智慧水務的意義智慧水務建設有助于改善城市投資環境,滿足城市轉型發展需要,促進人居和諧的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便于外部投資商查詢城市水務方面的投資狀況,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水務市場氛圍。 (4)保障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落實,改善城市水環境智慧水務通過建立智能化信息監測、處理分析、監督監管系統,以更全面的感知手段對關鍵指標進行自動化監測,并對獲取的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為管理人員提供更為科學的決策支持服務,從而以定量手段保障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落實,改善城市水環境。 (5)提高政府部門對水務企業的監管能力,實現從宏觀管理向微觀管理,從結果管理向過程管理的轉變 |